云谷新校区落成纪实
*原文包含多图,可戳此阅读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ZDV4mjITNWt_iET4eu6Sig
一座建筑从头脑中的想象、图纸上的线条、模型上的棱角,直到变成一个庞然大物伫立在你眼前,中间会发生多少故事?2016-2021,从萌发云谷学校的创想始,三年过渡校区的“流浪”、一群人历时796天披荆斩棘,这座载梦校园得以建成。这篇文章关于人和建筑,谨以此纪念那段满地鸡毛却闪闪发光的日子,致敬每一位为一砖一瓦倾注热情与真心的人。
01 鸡毛掸子,横扫过岁月
采访大校区项目组很考验“见缝插针”能力,预约基本不奏效,采访到一半还常常被紧急电话打断,于是决定干脆蹲点在他们常出现的工作空间。对此,同行的摄影师有一个经典形容:逮他们就像高山走地鸡,全靠现抓。
最糟心的延误
2020年春,塔吊上的起重臂本该载着钢筋和木楞在工地上空回转,木工和混凝土工本该忙着砌体砌筑,第一批装饰装修工程队本该进驻早已封顶的教学楼……可是,悬挂在工地上的倒计时牌越走越快,本该嘈杂的工地却因为疫情一片寂寥。“太煎熬了。眼看着一天天逼近9月份开学,从知道可能延误但迟迟得不到工程方答复,到确认延误,那段时间就像是告诉你吃这东西会致癌,但你就是要眼睁睁地吃下去。”
“包工头”卢晓飞是最焦虑的那个。
17年夏天,130位创始届老师和谷粒在文溪过渡校区开启了云谷旅程。按照原计划,20年新学年,近千人的庞大云谷团队将搬进新校园。创校那年,卢老师作为有10多年教龄的数学老师加入云谷,牵头了文溪过渡校区的“装修改造”项目。当时在校董会秘书长Cherry和冯晨校长看来,他是能从老师视角出发去思考建筑形态的最佳人选,便“游说”他接下了大校区项目负责人这摊活。
“最重要的生死线,就是开学前保障交付。但现在,左手是萧条着的工地,右手掐着逼近的开学时间,如果工程延期,一千多位老师和孩子们该去哪里上课?”
2月底,项目组抢着上交材料,争取早日复工。但更大的问题是——没有工人。工人师傅大都来自湖南湖北、河南等地,防疫政策紧张的情况下,很难出省返工。即便凑齐了人,生产厂家的配套建筑材料能否正常供应?
“时时处在一大堆不确定因素中,我们这帮挣扎的中年人,还异想天开地想实在不行就做成火神山这种板房学校的方案。”
危机持续到四月底,终于迎来全面复工的转机。正常6个月精装修工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压缩到2个月,加上新建筑系列空气治理绝不可跳过,无奈只能作出决定:搬家时间顺延一学期。
“这是我们做得最艰难的决定,也是最难的时候。因为你不仅要承受筹建的压力和无奈,更多是作为负责人,在面对家长和孩子的时候,不可避免会有愧疚。”卢老师说道
甲方很难
从文溪校区5-3-2会议室,转战到弘益校区C601,再到工地泥泞小路尽头一个小小的板房,这几个略带神秘色彩的小屋,是项目组的作战室。
墙上密布着图纸和数据,角落堆着泡面、饼干和行军床,每每路过,往里瞟一眼都是不一样的光景:有时是乌泱的人商议大事,有时是拍桌子“吵架”。
吵什么呢?
通俗点说,项目组最大的沟通挑战在于几点:
1.把老师们教育场景的需求翻译成建筑语言,让设计方听懂;
2.盯着所有合作伙伴,在时间节点前把活干完、干好;
3.要是没干好,用尽办法催到改造好;若是遇到不靠谱的队友,要么换人,要么自己上…
项目经理杨志是与云谷项目组绑定最密切的。他做过不少建筑项目,这次合作却让他有不一样的感受。
“甲方大可只坐等验收的,但云谷这个团队很不一样。需求从设计方、施工方出来变成施工方案,再到工人手里把东西做出来,很容易有误差。不在一线盯着,根本发现不了。但云谷团队就是一直在前线,像阳指老师,一般学校都不会有「监理」这个角色,为了保证每一个想法都能落地,基本是全身心在施工一线盯细节的。”
“也经常吵架。比如你们要求把某些细节推翻重来,我一开始也不理解,我说头顶上悬着倒计时赶进度呢,就不要‘吹毛求疵’了,不然大的东西抓不牢,提升优化可以放在后面嘛!但云谷这个团队有自己的坚持,他们希望能做到最理想的状态交给老师。云谷的老师都很纯粹、很理想主义,大家有什么话就直说,对事不对人。其实这样的工作氛围效率才高。”
早在2015年,不舍教师情结的阿里合伙人决心办一所学校:这所学校不能用一模一样的方法、一模一样的标准,教出一模一样的孩子。后来,创校团队找到了这块总规划面积14.7万平方的理想地。新校园天然带着这样的使命:促进人和人之间的链接,让学习随时发生。如何把这些美好畅想融合进整个建筑,就落在了项目组身上。
“一开始我真不愿意接这个活儿,因为我不是造房子的,就是个老师,确实没有建筑这方面的专业背景。”当初被任命为项目负责人,教师出身的卢老师很忐忑。
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和执行力跳出熟悉的圈子,在不擅长的领域耕耘。况且陪跑劳心劳力,要监控整个项目细节,斡旋在多个合作方中,说是修炼一点都不为过。“有时候我们也在想,这甲方当的咋这么累。是不是参与太多了,才会这么难受。如果我们也给啥用啥,就也没那么多挑剔和痛苦了。
作为甲方,本是不需要看详细的施工图纸的。但这伙人拿到每一版施工图,都会花很长一段时间来审核细节:查看功能布局是否合理,开关插座位置是否符合使用需求,监控点位是否无死角,机电设置是否满足使用检修要求,沙池排水是否妥善设置……单是修改意见就提了上千项。他们化身斜杠青年,现学了CAD软件。几台电脑一字摆开,同一个空间依次打开平面、天花、地面,立面、电气、智能化等很多张图纸,反复对照推演,发现图纸冲突与功能性问题。有时审图到深夜,几个人就睡在项目室。“夜总会两兄弟”——半夜总是开会的周长龙和杨苏,称号由此来。
项目组里的同事都说,长龙的手是最像焊接工人的。
近2000多平的餐厨空间,从规划设计开始,到国内外餐饮运营商的考察,到厨房设备供应商的选择,到厨房设备和机电的深化,到施工安装验收,再到后续餐厅的运营管理,长龙深度参与了每一个细节。餐厨区域上百件设备,他如数家珍。回想起来,当初为了搭建一套「从一层餐厅到地下厨房洗碗间的全自动餐盘回收设备线」,得知上海崇明岛某单位有这样的设备,几个人决定去现场考察下稳定性,结果吃了闭门羹,被人赶了出来还招了一顿骂。长龙不甘心,假装门口走掉又想办法迂回进去,他觉得这么重要一个设备一定得看看应用场景再做决定。
在苑是项目中整个行政和采购的负责人,也是未来校区运营的主力。她要求团队必须提前代入使用者的视角,“蹲下来”看细节,该叫板时绝不让步。
“盖好房子的方式有很多种,你不参与,房子也能交付。但即使这样,我们也还是选择了那条最难走的路,即使耗费时间心神,也要投入这个多方协作的复杂系统里去。除了卢老师,我们都不是教师出身,原来在各行各业支持一个组织的运营。那为什么在一个教书的场子,我们敢于去跟造房子的人‘吵’建筑的事?一是出于我们对教育需求充分理解的底气,二是我们决心要造出心目中那个理想的学校。”在苑说道。
决定全力以赴,不仅仅要对鸡毛蒜皮的细节舍得投入花心思,千头万绪中还要有决断,能扛事,敢背锅。谁不喜欢简简单单不麻烦?甩手掌柜固然轻松,但这些人身上,总是有那么一个即使麻烦也要去做的理由——这种超越自己职业范围之外的思考,跟甘于接受是两种心态,这种发心,是云谷最珍视的「ownership」。
20年9月一开学,幼儿园、小学、初高中分散在三个临时校区,加上施工中的新校园,四个校区同时开工的日子开始了,新一轮的考验正在滚滚而来。穿梭侠们也开始了马不停蹄跑校区的生活。
那段时间,5-3-2项目作战室里的天猫精灵,常常播放着他们的队歌《伤心太平洋》:
一波还未平息,一波又来侵袭
茫茫人海,狂风暴雨;
采访项目组成员杨苏时,他为那段满地鸡毛的日子留下了一段经典独白:“真正厉害的人不是说不让有鸡毛,或者在地上扫走、吹走,厉害的人遇到鸡毛不是绕过,而是正视。有智慧地搜罗起来变成实用的鸡毛掸子……”
02 我们想造一个云谷味儿的学校
面对三家设计公司提供的效果图册,最初由学校发起人马云拍板了其中一个设计。打动他的或许是这一点:最能让人想象到孩子们能随时随地产生链接,随时随地合作学习的美好画面。
匠心独运
佐藤琢也,日本三菱地所的建筑设计师,也是云谷校区项目的主创设计。项目启动时,设计师和老师们探讨最多的话题不是建筑形状,而是当下云谷教育的教学场景是怎样,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样态是怎样,未来时代所追求的新的教育环境究竟是什么。在新校区,他把谷粒最常待的地方设计为「弹簧教室」,由可伸缩的三部分组成:教室本身、外侧露台、内侧灵活空间。教室本身可满足日常教学,外侧露台可以增加谷粒与自然的接触,课间玩耍、运动无需跑到遥远的运动场,迈出教室即可运动;灵活空间的设置则赋予课堂的无限可能。
横向看,一个班级内部可以通过隐藏式落地窗,将露台、教室、走廊灵活空间打通。一般20-24人一个教室,5人一个学习小组,合计超过100平方的使用空间,可以自由选择活动地点。谁说教学活动只能在教室内呢?
纵向看,通过露台和走廊灵活的纵向延伸打通班与班的界限。不同班的谷粒可以随时互动,未来的教学也许是跨班级合作,未来的学习伙伴可不一定只有自己班的同学。看到这儿,我们几乎可以想象到孩子们在融合课程、PBL共创学习中的热闹景象了。
「融合型空间设计」也独具匠心。
过往学校往往把教学楼、实验楼、艺术楼、办公楼……按照功能分区林立,这种设计思路在新校区被完全推翻。
佐藤认为,学校体验更珍贵的一点在于,人更多、空间更大,这是在一个小家庭里无法做到的。因此他坚持弱化空间的功能标签。比如学习中心大阶梯空间,十几米的挑高可以吊挂20米的鲸鱼骨架,那么它既可以是一个学习中心,也有成为博物馆的可能性。
佐藤琢也:建筑设计师,云谷项目主创设计
“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,发现考试的答案很限制,A就是A,B就是B,不可以有其他解释。那时候我开始对教育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:为什么不能有更多可能性呢?我们不给空间做命名,而把孩子常呆的空间设计地开阔、舒适,适合讨论、学习、创造。假如有5-10个小朋友在做一艘轮船模型,有人负责浮力,有人负责颜色,有人负责材料……重要的是最后因为配合让轮船游起来的成就感,并不是做完模型本身。所以我希望在建筑空间能促进这些可能性的发生。”
几年前,佐藤主设计的成蹊大学图书馆,获得了“日本建筑家协会优秀建筑选和GOOD DESINGN奖”,这本该是一件令人幸福的事,但他说,这是自己最失望的一个设计。
“后来我去看,人们说这个图书馆真干净,怕把它弄脏,只远远地欣赏。当时用的材料太过于谨慎和完美了,即使得了奖,我也觉得非常失望。”佐藤说,自从当爸爸之后,和女儿的相处也让自己更多思考儿童视角——要考虑用的人真正需要什么。
惯常场景中教室都是长方形的,左右窄、前后长;云谷的教室设计是“横过来的长方形”,左右长,便于孩子们环绕在老师周围,让距离更紧密。
为了创造更多链接的机会,高中谷粒们的宿舍四人一间,每两间打通成为一个开阔的共享空间,且每一层宿舍楼设计了开放的交流空间。
幼儿园则充满浪漫的元素:整个建筑呈椭圆形,二楼中心架设了“天空之城”,那是未来孩子们可以露营、看星星的地方……
“业余设计师”们的作品
建筑阶段有设计方支持,但在装修阶段,市面上不可能买到所有想要的,项目组亲自上阵做起设计。
定制书包柜:卢老师为谷粒们定制的书包柜上,设计了一个“投递口”。在谷粒生日那天,书包柜里会不会出现一封温暖的小信呢?
定制床柜:为了增加宿舍空间利用率,项目组成员诗园和长龙化身“蒋设计师”和“周设计师”,亲自画起草图,定制了方便抽拉的床下储物柜;出于高中谷粒对自己的“隐私”考虑,两张床中间的衣柜,左侧的向右侧开,右侧的向左侧开,取用衣物就形成了一个隐私保护功能的屏风。
设计餐厅档口:为了实现餐厅分餐档口通透的取餐效果和亲近的对话体验,同时满足食药监全封闭消毒的规范要求,在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都犯难的时候,“周设计师”和团队一起讨论,自己动手绘制了取餐时可全部折叠打开的分餐档口示意图,交设计师和施工单位深化实施,最终呈现效果出乎意料。
充满创造力的项目组甚至为合作方的队友带来了创新和改变。
采购科创和理化生实验室家具时,考虑到将会有频繁的小组合作场景,项目组提出希望采购一批椭圆形实验台。以往的设备生产里,供应商三和公司还真没有这样的工艺技术。结果呢?工厂认真研究了一番,决定立马采购新机床和折弯机,增加一条生产线,现在还在不断进行工艺研发。
买买买也是一个技术活儿
一座校园的筹备不仅是一砖一墙,还有小到一桌一椅,大到几吨重的隐藏设备。当然,买买买并不是看中啥就买啥,啥贵买啥,远没有想象中容易。比如买乐器,不懂的买法就是买大品牌,买造型 ,或者全包给供应商。诗园却与音乐老师反复讨论了很久。
云谷作为一所K12学校,进入新校区之后,幼小初高各学段会共享所有专业空间,因此在音乐学科的通用课程及方向性课程如管弦乐、合唱、流行乐队、乐曲创编等,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上,所有需求的落地都必须是站在总校角度去分配资源的。这与传统的各学科各学段自成一体的形式很不一样。同时要评估孩子们的学习阶段、专业水平、使用需求等不同的层次,配置不同档次的器材。
创校时以采购顾问身份入职的诗园,现在基本是半个教育人了。在新校区庞杂的采购工作里,她也渐渐有了自己的心得:“学校越来越大,需求越来越多,当需求抛来时,我们得先学会判断,想采的这批东西是不是从教育本质出发,是云谷课程设计的物化体现,还是只是过去经验的惯性使然?我们也在不断总结过渡校区的使用经验,哪些物资使用率高,哪些必要添置、哪些需要淘汰,时刻保持对教育市场资源的敏感度,从而给到老师最合理的建议。”
做到这一步,基本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采购了。也缘于自己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,对教育中所用之物总是会多往前看两步,遇到需要做教育场景判断的,在向老师做些了解的同时,也推动了老师对需求背后的教育思考。
再比如建设游泳池,没有按照一个工程项目来采购,而是把它变成了一个体育课程拓展的契机。“我们希望建泳池的同时,能有一批专业的老师参与到学校的课程设计中,和云谷老师一起打磨课程。”鹏之星的创办者是世界游泳冠军吴鹏——这位在全运游泳项目砍下四连冠,被称为“中国飞鱼”的体育明星,退役后用创业的方式续写自己的体育梦。作为CEO,他很多次在媒体面前提到自己希望建立标准游泳教学体系、摆脱传统经验式教学的愿望:“学游泳不仅是为了‘淹不死’,更不是为了升学考试,游泳中充满了育的机会,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。努力让体育回归教育。”
“虽然理念上一拍即合,真的敢接下这个盘子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。从建设、长期稳定的师资,到后续场馆的运营投入,学校预算只能覆盖前期建设的部分成本,很大一部分需要他们先做投资。”
不带着教育情怀来,这事儿真的不敢干。提到这位凡事亲力亲为的游泳冠军,项目组连连称赞。
不该“抠”时,和该“抠”时
一提到“马云办的学校”,有人喜欢先入为主,或者轻信互联网的流言:一定是贵族学校吧……肯定特别壕……
那是真想多了。项目组里“铁面无私、细到毛孔的风险管控家”的财务经理顾莺莺,总能在密密麻麻的合同条款中发现最隐秘的风险,经她把控的项目,一分钱都不会多花。“我们经历过最艰难的砍预算,可以拍着胸脯说,钱和最宝贵的空间,都投花在了最关键的地方。”
特制钢结构储物柜:教室里,考虑到木材气味,柜子全部采用更贵的特制钢结构上覆木纹;
便捷四装备:在前三年的实践中,由于课堂和会议场景中分享多、共创多、设备联通需求多,超短焦投影+投影书写两用白板+可书写和随意进行小组组合的课桌+教师标配苹果电脑,这个组合给了谷粒和老师极大助力,因此在新校园依然延用了这个组合。
紧急呼救柱:整个校园铺设了细致的安全网:校园围墙由红外电子围栏牢牢守护;校园里分散着几座神奇的“紧急呼救柱”,如果任何人在角落遇到了安全问题,不必担心得不到帮助,按下求助键,安全指挥中心的保安团队就立马能接到你的信号…...
史上最严空气治理:从2020年10月30日所有装修完成开始至今,空气治理就一天都没有停过。除了在用材上进行了史上最严格的招标必选流程,碳包、鼓风机、新风系统也已经在岗连续奋战四个月了。
除了常规空气治理和检测,疫情期间追加1000万元,增装了「医用级空气消毒净化系统」,也就是全国三甲医院、火神山同样的空气消毒系统,确保空气安全。比如采光最好的空间,并没有留给校董室和校长室,全部成为了孩子的学习和活动空间。奢华装修?那更是不存在的。极简风它不香吗!
曾经做了十几年工程采购的项目组成员阳指,一度被赞誉为“砍价高手”,为整个项目砍去了不少不必要支出。聊到砍价秘诀,他说:“一切谈判,离了「懂」字都是白扯。对行业、材料、工艺都不了解,就不会知道哪些报价是虚高的、有水分的,工艺是不是最优性价比的。跟供应商掰扯得在点子上,别人才能信服。还有一点是风险层面,要避免踩坑,就不能停留在办公室里看纸面,必须进入实际现场,了解怎么安装、怎么维护,不是说到货就完了,后续如何质保、如何服务,落地作品的责任制,有一系列风险防控的保障要约定好。”
03 一个完整的建筑,是人把它住出味道
“建造的目的是将事物聚集起来,而建筑的目的是感动我们。当建筑作品随着我们所遵循的通用法则在我们内心发出回响,对于建筑的情感就产生了。”
——柯布西耶
在过去的几年里,但凡对云谷学校有所期待的人,都会对这个“载梦”校园有所遐想。如今,它从一张张图纸,一个个模型,一根根钢筋,陡然变成庞然大物伫立在我们眼前。
2021年2月1号,云谷老师率先搬入新校区,运营团队发起了“全民捉虫”行动,就像一个技术产品上线之后,现在是找bug和写补丁的时候了。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成为运营者,老师们跃跃欲试,建设性的反馈接踵而来,还有很多老师亲自上阵,做起了改造师。如果说建筑是有生命的,那大校区的“建筑性格”一定有这样几个关键词:朴素,开放,温暖。
蔡伟玲园长说,当我们怀着儿童视角去建设的时候,心里也要明白,我们一定不是做到了100%,因为总会带着个人的经验投入其中。
建筑因人而活。一个建筑的完成,不是终于交付,而是始于设计,终于使用。这不是一个完美的校园,同样存在遗憾。这也是教育场所的魅力所在:它需要一届又一届的孩子和老师去充实、完善。
从18年10月26日破土动工,整个大校区建设过程,许许多多云谷人留下自己的智慧,每一块砖都倾注了真心和热情。
随着项目组工作群弹出的新消息越来越少,这群火力十足、活力十足、马力十足的行动派也迎来了全新的课题:如何用机制、创意,把一个这么大、这么可爱的校园运营好——这是更大的挑战。
有几个特别值得留下的有趣细节:
一次,忙了一整个周的项目团队打算去KTV吼两嗓子,结果歌唱到一半,几个人一起改起了标书。还有一次,在苑女士不小心扭伤了脚,回老家养伤,大伙决定一起前去探望,顺便逛逛家乡美景放松心情,吃着吃着饭又翻开了电脑…
最忙的时候,卢老师只能给大家“画饼鼓励”。项目结束后,我们就……
工作里,他们幽默乐天,带思考地执行,拿结果不手软。生活里,他们种花养草,弹琴唱歌,饱含热情。
没有完美的个人,只有“完美”的团队。所谓的完美团队,就是把各自的长板和长板放在一起,又不失去个性。
这样的故事,在云谷每一个团队中正发生着;
这样的坚持,正如云谷每一个团队的坚持;
这样的理想主义和执行力,是云谷的每一个人的底色;
这样的云谷人,是孩子们舒展成长的守护者,也是心无旁骛探索教育可能性的最大底气。
“从今天开始
云谷就有了自己的校园
我非常期待从此以后
在这个校园里面
每一个走出去的孩子
都有一双真诚的眼睛
都有一个清晰的头脑
更有一颗美好的心灵”
(谷主马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