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账号设置
    • 入学申请
    • 应聘申请
    • 退出
园长蔡伟玲: 我所捍卫的“儿童气息”
  • 账号设置
  • 入学申请
  • 应聘申请
  • 退出

园长蔡伟玲: 我所捍卫的“儿童气息”


蔡园长形象照.jpg

蔡伟玲,1971 年出生,中国学前教育学会员,

杭州市教育实验委员会学前教育常务理事,中学高级教师。


2018年是我从事学前教育第30个年头。在加入云谷之前,我曾参与了6所幼儿园从无到有的创办。但我把今年称之为我的“再度起航与梦想落地之年”——“看见儿童”的梦想得以在云谷幼儿园生根、发芽。

 

一、“看见儿童”和“捍卫儿童气息”

  

儿童气息这个词,就像一棵树一样长在我心里,像是一个不允许被侵犯的“禁区”。这个坚持起源于一次与我导师的交流:我们聊到,中学是年轻人生活的地方,那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?充满朝气的年轻人,是一个洋溢着"青年气息"的群体,这样的群体生活的地方一定不是暮气沉沉、流水线工厂式的存在。这次讨论让我豁然开朗,心目中理想幼儿园的样子渐渐清晰起来:它应该是一所洋溢着儿童气息的美妙乐园,生活在里面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眼神明亮、内心温暖的。什么是真正的“看见儿童”?绝不是看得紧,更不是看到表面。"看"和"看见"是两个意思。只看不见,叫视而不见;真正的见,是入心的洞见。

 

二、校园是教育理念的隐形呈现,设计是对教育更高级形态的关注

  

最初云谷幼儿园从一个构想开始落地的时候,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桃源坞里的三幢毛胚排屋。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幼儿园?面对这个问题,当时我们的创园团队就达成了一个坚定的共识:云谷幼儿园要做成什么样,首先得看看我们的孩子是什么样的。设计不能是凭空想象应该这么设计,一定是为了捍卫孩子的某些特质而设计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像有一个孩子始终在我们眼前。虽然筹备期间园里没有孩子,但是教育实际上已经开始了。当孩子们入园看到这些器械,会有什么想法?会有什么活动?怎么设计能够给到他支持和引发?怎么给孩子营造自由、舒适的环境氛围?我们在精灵谷的环境设计上花费了非常多的精力。从布局,到每一个角落,每一个设施,每一种色彩,每一株花草树木,再到老师们挑选的上万件教学用具和材料,都是饱含深情的设计和精心的选择。


这中间还发生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。最初我们计划在园里装一个“旱喷”,想象着孩子们能在水柱里穿梭游玩;进行窗户改造的时候又想把所有的窗子全改为落地窗,也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样子。这两个项目都做就需要投入两笔同样额度的资金,可预算只有一份,必须取其一,怎么办?最后我坚决地留下了落地窗,我说窗户必须落地,只有这样,孩子才能每时每刻感受到外面的世界,看见雨雪阴晴,看见四季的变化,看见植物的生长凋零和鸟儿飞翔的路线。这一切潜移默化都会给孩子的内心和情感带来不一样的变化。非常高兴的是这样的设计在很多人的努力下真的呈现出来了。2018年8月24日入园那一天真的很感慨,每一个曾经在图纸上反反复复勾勒的设计从理想变成现实,那一刻让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动。

 


三、有“关系”才有教育

 

第一批小谷粒已经在精灵谷生活有半年了。在幼儿园里到处都能看见孩子们像树袋熊一样挂在老师的身上,或者大老远看到老师就很兴奋地大声喊着“骁骁!”边扑过来。有的孩子回家会和妈妈说:“妈妈,今天我生董董老师的气了。”……这些言行表明了什么?孩子和老师建立了一种非常亲密而平等的关系。幼儿园老师是在妈妈、哥哥姐姐、老师这几个身份里自如地切换。对这么小的孩子来说,先不要想你要教给他什么,而是看你真正在做着什么,你做的一切孩子都可以敏锐地感知到。有了美好的关系,他们才会感到安全和自在,老师的言行才会有力量地去影响孩子,教育也就可以发生——这便是教育落地的开始。

  

四、 教育无痕:最大胆的尝试是不设保育员

 

在我前三十年的幼儿教育生涯里,每个班里都有保育员,帮助孩子料理生活,照顾和服务孩子。但是我为什么要在云谷取消保育员?生活本身就是巨大的教育资源,教育可以通过生活真正发挥作用,而教育的目的也是要让孩子获得美好生活的能力。吃喝拉撒睡是孩子的生活常态,这其中蕴含着很多学习机会,在没有保育员的日子里,老师把很多生活环节做成了课程:

 

玩水弄湿了衣服,自己脱下、换新、系纽扣、系鞋带,何尝不是肌肉精细动作的练习;吃饭自己打菜、自己清盘,反复几次就能知道自己的饭量有多少;午睡时和小伙伴一起垒床、搬床,就是感受轻、重、力量、平衡、合作的练习场;在做清扫小卫士的过程中,就是距离判断、驾驭工具能力的最好锻炼。基于真实生活设计的整个教育环节中,孩子知道怎么做才能达到他的目标,也具备通过反复尝试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。让孩子在生活当中去学习,这样的教育叫做教育无痕,这是最高级的教育的形式。

  

 

五、“以“尊重”和“个性化”的名义,放弃是最简单的事儿

 

前段时间精灵谷里发生了一件事,让我感触很深。孩子们的午睡时间是由进班老师负责陪伴和管理。但是有几个孩子中午不想睡觉,家长为了让老师安心也和老师说,如果孩子实在不想睡就别让他睡了。没有保育员且开园初期孩子们还没有养成自理习惯,老师要承担教学和保育双份任务。所以常常在孩子们睡着,才开始在阴暗角落里做课程准备。我跟老师说,既然有那么多事情要忙,这几个孩子实在不想睡觉,那就把他们放在安全的区域里玩耍吧。可有一位老师却跟我说:其实午睡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是很重要的,我再多花点时间去帮他,可能辛苦一点,但孩子还是可以入睡的。明明是可以选择放弃,而且大多数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放弃的时候,老师为什么还坚持?因为老师们愿意更耐心地去倾听每一个孩子,乐意静下来慢下来去跟随孩子,不想用简单的一刀切去对待孩子。这其实是对耐心和智慧的极大挑战。

 

我们现在一直在谈个性化,叫“尊重不同”,但在教育中,我们很容易走入两个极端:

第一种,是很多人经常遇到的:为了管理方便,就用同一种教法,同一种管法,统一到底,这样最方便。第二种,因为要尊重个体独特性,所以我尝试鼓励一下,尽到责任了,孩子还是不听,我就不逼他了。有的孩子不想睡觉,那你就不睡;有的孩子就是挑食,那就顺着他,只让他吃爱吃的东西。我想,对教育而言,以自主的名义,以尊重的名义,以个性化的名义,是“放弃”最简单的借口,这需要我们格外警惕。

 

六、成长有痕:给“看见”插上技术的翅膀

 

我从2005年开始学习和研究教育技术,并且把这个理想带到云谷来,到今天依然非常明确——贴地而行、云端跳舞。技术让我们多了很多双眼睛、很多只手,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科学地“看见儿童”、“洞见儿童”。从最开始的温度、湿度测量等物理数据采集,到孩子的体能评估、睡眠情况采集,再到记录云谷孩子成长和“哇”时刻学习故事的云谷App,在技术团队的帮助下,我们用技术手段架构了点、线、面组成的网状数据采集系统。被整合起来的丰富数据、文字、图片资料,能帮我们全面科学地记录和分析孩子的成长痕迹,发现孩子的亮点、兴趣点、习惯,然后跟课程和育人结合。

 

长远来看,云谷技术对幼儿教育的助力还将有这几个方面:首先是跟孩子有关,让老师和家长可以更便捷地分享孩子的情况,更全面地看到孩子,并把孩子的数据做长时间的积淀;其次是帮助老师,为老师们搭建教育教学资源库,对老师进行无边界的资源支持,获取学习资源;第三是智慧校园的建设,用科技的力量更好地管理校园的安全、让行政事务更便捷;第四是技术助力研究,云谷作为一个研究型学校,技术可以为老师们的课程研究和儿童行为研究做数据和素材支持。

 

 七、生活启智课程的落地:方案教学

 

在这六个月的时间里,我们4个班一共开展了11次“方案教学”,这种弹性课程已经成为云谷幼儿园“教”和“育”的常态。从孩子在生活中的“哇”时刻引发方案主题,到老师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和预测,引导孩子们的“好奇心”发展为“理智的兴趣”,从“感官的兴奋”到探究的愿望,再到帮助孩子获取第一手的直接经验,进而验证假设、寻找真相、改造生活中的小事……在整个过程中,“生活启智”的六大板块交织在教学中,在孩子们的生活里结成一张系统而自然的网。老师所承担的角色绝不是灌输知识的人,而是一个跟随者、观察者、协助者、支持者。就像老师们对我讲的:蔡老师,在云谷幼儿园做老师很累,在一般的幼儿园里,一个老师就可以搞定30个孩子;在云谷,两个老师都搞不定18个孩子。原来的30个孩子可以用一种方式教,但云谷的教和育都不同,对待孩子,一个是一个。


——


每个孩子都是完整的个体,我们应该把他们当作有能力的学习者去看待。

 

每个孩子又是独特的,需要老师花更多的精力去“看见”。

 

看见儿童,这便是我在云谷所追求和捍卫的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