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小谷粒们的日常
在精灵谷里,平淡无奇、反复真实的生活都是教和育的练习场,与孩子来说都是学习和发展的事件。在这样一所没有教材、不分领域教学的幼儿园,上什么课、做什么活动,小小谷粒们的兴趣、对成长有助力的随机事件都可以成为主题。涵盖六大板块的“生活启智课程”(生活能力、生活美学、情感社交、自然探究、运动健康、双语发展)是怎么开展的?小小谷粒们的日常又是怎么学习的?在与彩虹发生的故事里,你可能将会找到答案。
🌈“ 老师,老师,你快看!”
一个午后,紫藤家的Elsa趴在窗户旁边的地板上,指着照射进来的阳光惊喜地叫道:“彩虹,你看!这里有彩虹!” 正在游戏的小谷粒们都被吸引过来,围着彩虹一圈圈地转,蹲下来看了又看,嘴里一直重复:“哇!真的诶!真的是彩虹!”Elsa认真地用手抚摸彩虹,看到彩虹印在了手上,又开心地叫起来:“哈哈——我抓住彩虹了!”这时候,其他人也围过来一起将手心朝上“捧”彩虹。几只小手不停地翻动,看着七彩的光线从左边跳到右边,从手掌蹿到手心……一把抓住,咦,彩虹怎么又从拳头里逃了出来?带班老师正在看着孩子们的发现和行动。
◆第一次在教室的地毯上发现彩虹
子牧问:“彩虹是从哪里变出来的呀?”
“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吧。” 张鑫老师说。
子牧拉开窗帘,又回头看看地毯,疑惑地说:“外面怎么没有彩虹,地上的彩虹也不见了……”
一旁的石头脱口而出:“应该是太阳光太大,把彩虹吃掉了!”
“ 彩虹真的有七种颜色吗?”
“ 为什么书上看到的彩虹是弯弯的,地上的彩虹是直直的?”……
一瞬间,紫藤家里的小谷粒们兴奋地又跳又叫,七嘴八舌地讨论这个不期而遇的伙伴。
🌈「哇!时刻」引发的教学设计
与彩虹的相遇,激起了紫藤家孩子们的好奇心,捕捉到了这一刻的老师也开始思考:是将这个时刻当做稀松平常的课堂“小插曲”,还是将之拓展为方案教学,带孩子们试试更进一步的学习?是直接告诉孩子们关于彩虹的知识、形成的原因,还是变成一次以孩子为主导的有趣行动?
在精灵谷,「哇!时刻」是老师们最敏感的信号,他们坚信——探究和学习的最佳时机也就来了。 在真实生活中,「哇!时刻」并不少见,却常常被大人们忽略。这样的时刻需要被察觉。
紫藤家的老师们围坐在一起,开启了一场关于彩虹教学的「共创会」:
探索彩虹仅仅是颜色和形成原理吗?它还可以哪些角度做延伸?哪些和中班孩子的认知能力相近,或和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?哪些环节可以进行适当启发,帮助他们在情感社交、艺术创造、生活常识…有所发展?不同环节之间应该怎样衔接,才能平衡好孩子自主选择和老师引导,让孩子获取第一手的直接经验,并在一步步进入主题活动中不断验证自己的假设、探讨问题和事实的真相,避免灌输?罗列、筛选、整合、头脑风暴、导图;灵感、创意、细节、方案。持续了一个周的讨论,彩虹方案教学才初步构建完成。
◆精灵谷老师们的共创会
🌈 神奇的彩虹之旅
在「神奇的彩虹」方案教学进行过程中,谷粒们做了很多有趣而多彩的活动:
认识彩虹:红黄蓝的色块片叠加在一起,用手电筒照一照,制造出七种颜色;
制造彩虹:彩虹糖溶解在白色盘子里,用小木棍搅拌出一幅飘着果糖味的「彩虹画」;
创作彩虹:七彩的水晶球压成碎片装在不同形状的容器里,一排错落有致的「彩虹瓶」点缀起教室的落地窗;
色彩创想:把不同的颜料倒在小水箱里,覆盖上一张白色的纸,再拿起来晒干就会变成了一幅斑斓的「水拓画」……
有一天刚下过雨,Ruby一到幼儿园就开心地说:“我在路上发现了彩虹!“原来在放学的路上他发现汽车在水洼里漏出一滴油,阳光一照就出现了彩虹光圈。过了一天,墨涵来说:他看到家里的鱼缸,灯光透过水缸照射到桌面上,也看到了彩虹。经历了一系列和彩虹的相处,孩子们不仅知道了它的颜色、形状、形成原理,而且更有自信和兴趣关注生活,能一下子就认出各种场景下的彩虹伙伴,还会去试试看,到底为什么会这样,这让老师们非常开心。
◆ 小小谷粒们在生活中的彩虹发现
彩虹还有其他有趣的玩法吗?当然有,孩子们单纯又丰富的小脑瓜经常给我们惊喜。
一天中午,Sunny把一面镜子带到了幼儿园。她把画好的彩虹放在镜子旁边,神奇的事情发生了——挪动镜子,彩虹竟然可以被拉长和变短;把镜子往左和往右转一点,又能看到不同的形状变化。不一会儿,所有的小朋友都被她的“光影魔术”吸引,也都想自己亲手试试。
范茹 /紫藤家老师
Sunny发现彩虹镜的时候,我突然想到搜集方案资料的时候看过一本日本绘本,叫《不可思议的彩虹》:简单的彩虹线条遇到镜面纸,会形成奇妙的3D效果,非常有趣。sunny的做法把小朋友们的「哇!时刻」激发出来,直觉告诉我,彩虹教学可以往「镜像」做进一步推进了。怎么导入?怎么深入?怎么分组?……面对一系列问题,我们开始了新一轮的共创,最后决定,带孩子们创作一本超大镜面书,作为彩虹方案的延伸和收尾。在材料的选取上,我们反复做了考量。精灵谷里有上百种手工材料可用,如果不给他们做材料限定,或者提供太多种类的材料,孩子们面临选择时,注意力就无法集中在创作上,小朋友间的合作难度也会过高;而如果把制作材料定为一种,他们的兴趣和动手欲望就会被削弱。
🌈合作一本比人还高的「彩虹镜面书」
经过几个月的相处,小朋友之间已经建立了亲近感和信任。紫藤家的老师们决定,让大家投票推选四个leader,由leader为自己的团队「招兵买马」,小朋友自由选择加入小分队。老师提供了四种材料,每组只能从雪糕棒、瓶盖、扭扭棒、纸盘中选一到两种。挑战开始,孩子们就像小大人一样项目讨论。老师问:“我们第一步应该做什么呢?”小小谷粒们异口同声地说:" 先做一个设计稿!"
——
张鑫/ 紫藤家老师
紫藤家做第一个方案教学——我的幼儿园时,之昱小朋友说,要先画设计图才能动手。小朋友们都没听过什么是“设计图”,之昱就教其他孩子一起画起了草图。我们完全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会有设计图的概念。开始以为是孩子的家庭成员里有设计师工程师之类角色的影响,后来和他妈妈交流发现,这是他从一本绘本里学的,看过就牢牢记住了这个概念。只要得到鼓励,孩子之间很容易受到感染和学习。一次实践下来,几乎所有孩子都学会了先在图纸上画草图。几次实践下来,他们竟然慢慢养成了“做事之前先规划”的习惯,做什么都吵着先画图。这让我们再次坚定,孩子是「有能力的学习者」,老师要鼓励他们走在前面,并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递上一把「梯子」。
——
彩虹爱心组,他们设计了一幅能发射彩虹光的“彩虹爱心”,在leader的带领下,Jayden负责卷扭扭棒,Elsa粘双面胶,Ruby负责黏贴,他们竟然形成了一个简单的工作流。
彩虹酒瓶组,王浩天介绍了他们的设计:“我们只画了半只瓶子,瓶子里装满了苹果、蓝莓果酱……你看,我把它摆好,就能照出完整的果酱瓶啦!”
瓶盖小组,小伙伴们虽然一开始达成了共识,做着做着却产生了分歧,小小谷粒唐杨知想做一个彩虹桥,可以有娃娃走在上面。而一旁的Betty却想做一个爱心。几轮“争论”,最后他们达成了共识:在桥上做一个像蝴蝶结的彩虹爱心。
◆ 三个小组的成果展
彩虹纸盘组,在设计环节就“卡带”了,画什么呢?他们捣鼓着材料,没有丝毫进展。
这时候老师建议说:“先不着急摆材料,如果你是小小设计师,你最想画什么?”
石头喊道:“我想画一架飞机!”旁边的可可仿佛受到了启发,说:“那我要画小朋友登机!”
老师继续问:“那要不要多几个小朋友陪陪他?“
最后彩盘组也达成了共识,决定把彩盘剪成小朋友脸的形状,一起登上石头的“大飞机”。
老师们在分组基础上做了很多“个性化”措施:有的孩子创意十足,老师就鼓励Ta在草图阶段的发言;有的孩子不擅长手工,老师给他更多接触材料的机会来锻炼小手肌肉和协调;不那么容易合作的孩子,老师会更关注Ta和同伴的冲突解决。
每一位老师都会花大量时间观察每一个孩子的语言、动作、神情,捕捉不经意间出现的兴奋和兴趣信号,为他们的发展“搭桥”。
🌈 教无定法,学在无形
从10月底开园至今,精灵谷的三个班 紫藤家、小蜜蜂家、萤火虫家实施了六轮方案教学:从「我的幼儿园」出发,让小朋友们了解自己的新幼儿园;到由孩子们的兴趣引发的「植物」、「声音探索」、「彩虹教学」、「节气山林」……生活启智课程在方案教学里悄悄生长。「节气山林」是云谷幼儿园的特色课程。冬至来了,小小谷粒们唱起童谣、制作冬藏美食,一起参加篝火盛宴。
在精灵谷,老师们形成了这样的基本原则和共识: 绝不做侃侃而谈的「台前智者」,要做足智多谋的「幕后推手」。为了让「好玩」和「成长」保持平衡,他们“步步为营”、“见招拆招”,把精心设计放在每一处细节。“生活启智课程”的理念,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融合在了与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中,这是对老师们耐心、创造力、智慧的考验。方案教学的起点、终点在哪里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老师能不能以孩子的兴趣为始,以“育人”为终 ,更多成长过程而非片面的成果,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特质,真正地“看见儿童”;营造出真正能让“儿童气息”自由生长的环境,在平淡生活里,以教无定法,让学在无形。